1. 引论

我们知道,思想品德的本质是个体关于自我、他人、族群、自然等的价值观念组成的价值体系,以及由这种价值体系决定的情感和行为方式。因此要评判一个人的道德水准,一般看这个人的言行举止。而言语作为人类自我表达的主要方式,也是非常重要的,用来评价其道德水准的指标。

中国有成语『祸从口出』,意思是:出言不慎会产生灾祸。孔子亦云: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由此可见,言语和水一样,既能载舟,也能覆舟。我们通过观察一个人说话的方式,以及他说的内容,大概就能对这个人的品性略知一二。比如张三习惯在表达时使用敬语,我们就可以推测他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人;又比如李四经常在要表达的内容之前加上『草』之一字,我们大抵可以认为这个人的表达习惯非常糟糕,并由此联想到他在为人处世上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。

但是,古有『知人知面不知心』一语。我们是否就能通过一个人的言语表达来判断其道德水准?那当然是不可以的。尽管如此,言语表达依然是评判品性的重要指标之一。我们不讨论言语表达和个人品性的关系,这里我们着重讨论的是,通过言语表达,究竟能推测出什么。

2.言语和思维的相互作用

2.1 不同的言语表达展现不同的思维方式

认知科学家 Lera Boroditsky 在其 2017 年 9 月的 TED 的演讲中指出,不同的语言决定不同的思维方式。依此类推,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下,言语表达方式与思维方式之间也应该存在着某种联系。在现实生活中,最直接的表现就是:不同职业的人,他们的言语表达和思维方式不尽相同;而在相同的职业群体中,人们的言语表达和思维方式基本相似。

对于一名教师而言,他的思维是『教师的思维』,他的言语是『教师的语言』。在思考问题时,应该是多维度、多方位的;他在表达时,应该是客观的、正面的。因此,当我们抛开职业因素的影响,言语表达和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虽然我们不能对『谁决定谁』下一个确切的结论,但至少可以认为,通过一个人的言语表达,可以窥得他的思维方式。而思维方式又是由人的价值体系决定的,价值体系和道德之间又存在着关系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言语表达,来判断一个人的道德水准。

2.2 言语表达的同化反之塑造人的思维方式

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,当两个人相处久了之后,会形成专属于这两个人的『语言』,被称作『言语的创造』。而在这个现象的运作过程中,两个人之间通过语言的交流,逐渐会对双方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。类似的,在现实生活中,个体会逐渐具备与其亲近的某些人的性质,比如会说相同的口头禅,在面对问题时提出相似的解决方案等等。这些现象的作用机理在于,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,言语的同化作用会导致其中一方会具备另一方的一些言语表达习惯,而这些来自他人的言语,会以类似『知识建构』的形式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。

言语的同化是非常可怕的。我们在研究时发现,小学生在三年级往后,尤其是曼生,会说一些脏话。同时,这种现象也是分层的,在班级的积极型群体中比较少见,而在消极型群体中非常普遍。对于游离在群体之外的学生,如果把他放到消极型的群体中,他首先会被消极型群体成员的言语同化,逐渐开始具备这个群体的言语特征,比如开始说脏话,使用一些不恰当的词语。言语对于其思维方式的影响会在言语同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。每当他同化一条他人的言语,言语中包含的,相关的思想,就会以建构的形式与他自己的思想结合,从而逐渐影响他的思维方式。

2.3 言语是思维的浅影

尽管言语可以一定程度地反映人的思维方式,但通过自我意识的控制,人可以对自己的言语进行隐藏,从而不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意图,这也就是所谓的『知人知面不知心』。这样,我们就无法从一个人的言语来评判他的品性了。尽管如此,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别的手段,比如『酒后吐真言』。通过酒精的刺激让人的意志放松,从而让他真实地表达自己。

因此,言语只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的道德水准。如果这个人是虚伪的,那么他的言语就不可能反映他的真实品性。当然,一般情况下,对于一个孩子来说,发展成为『虚伪』的概率很低,我们依然可以用这种方法对孩子的品性进行判断。

3. 言语如何反映个人品性

言语作用于思维,思维影响言语,同时思维和个人价值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所以我们说言语可以用于评判一个人的道德水准。前文我们分析了教师的言语和思维方式,将其与我们普遍认为的教师的品德联系起来,我们可以认为,言语通过对思维的影响间接作用于个人品性,但其中的桥梁不是思维,而是受思维影响的个人价值体系。

3. 言语纠正与品德发展

既然言语对于个人品行有一定影响,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言语纠正来促进个人品德发展呢?我们都知道,品德发展的本质是『自我价值的扩展』。从『爱自己』到『爱身边的人』。再到『爱世界』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言语是可以通过『扩展自我价值』来促进品德发展的。但是,言语真的可以让一个人从『爱自己』转变成『爱世界』吗?

上文提过,言语对于个人品性的作用在于:通过思维影响个人价值体系。所谓价值体系就是:对个体来说,什么是有价值的。而对于『价值』的理解,因人而异。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事物的价值判断不尽相同。而当价值体系得到扩展之后,个体对于事物的价值认知会发生一定的改变。从认为『无价值』到『有价值』。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其价值体系也在扩展。他会逐渐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要性,即父母的『价值』,之后就会从『以自我为中心』发展出关心、关爱父母的品质。因而,价值体系的扩展是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扩展的。

但是,言语和价值体系这两个事物相差甚远,一个是物质层面的内容,一个是精神层面的内容。事实上,我们在谈论言语的时候,忽略了言语中所包含的价值属性。任何的言语都是包含个人思想和价值判断的。所以言语作用于价值体系是可以说的通的。而在现实生活中,这种『用语言来影响个人品性』的教育事实上一直在延续。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在用这样的教育方法了,并且他的实施效果更加的直接:因为他给予学生的言语本身就包含着道德内容,同时学生在课后也会自主思考其中的内涵。而当今,所谓的『说教』已经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了,一方面是因为作用的时间太短,且没有层次性,另一方面是由于其中的内涵无法被学生内化,抑或是其中根本就没有任何道德内涵。

言语纠正是一个长期且深远的过程。对于教育一个品德败坏的学生而言,首先要纠正其言语习惯,使他改掉说脏话的习惯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必须要让他和『有脏话存在』的环境隔离,需要用高强度的、正面的、积极的语言对其进行引导。而在纠正这个习惯之后,我们就可以借鉴孔子的方法,用言传身教的方法对其实施道德教育,从而提高其个人品性了。